精选留学知识,分享海外经验

Connecting Peop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y

警惕!裸奔的个人信息

加州达人  2018-03-15


(作者为留学资深从业者MKT)


留学行业在进步,机构的获客手段并没有随之变得更高明。这和业务本身的运营模式有关,因为服务水准在客户签约后才能得到验证,导致一些机构无视自身教学或服务的短板,为了招生不择手段。市场团队战斗力不足,又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使得机构老板和市场人员将目光瞄向了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资源买卖上。


无论是线上咨询还是落地活动,均以获取意向客户电话为主要目的,而电话销售是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促销方式。说个数据,以1月份为例,12321举报中心收到的1.6万次骚扰电话举报中,教育培训类信息以15.3%的比例高居第二名。


据澎湃新闻报道,3月21日,因为涉嫌出售客户信息获利上万元,新东方上海分公司前销售部经理顾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在无数宗信息倒卖生意里,顾某只是一个很小的缩影,在他身后有着更为庞大的信息黑产。接下来,MKT从源头、资源方及机构这个链条详解一下个人信息是怎样在留学行业里流通并“拉动”GDP的。


一、信息源头,即负责向大小资源方供货。


非法获取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整个产业链得以运转的存在。他们通过向资源方或部分有消化大批数据能力的机构提供内部信息,以此牟利。收入构成很简单,按条计费。一般会根据信息来源判断是否契合留学行业的客群特点,并以匹配情况、信息完善度、有效率以及时效性作为核算价格的标准。


引自澎湃新闻:顾某说,这些信息大部分用来和同行交换,部分好资源也会出售,价格在每条0.5元至1元。他口中的“好资源”,是指信息量较完整、使用价值较高的信息,“比如对留学机构而言,在读学生的信息比较好,因为他们出国留学的可能性较大。”


通常情况下,买方(中游)会提出要求,先免费测试一部分资源,俗称验货。如果百条信息可以打出三四个有留学或培训意向的学生,算是相当不错的资源,这样购入的价格可能会高一些,每条在2-4块之间。如果是特别精准的数据,甚至会卖出每条过百元的高价。当然也有资源方许以高返佣的合作模式,以降低前期资源购置成本。只是多数情况下,考虑到转化率、转化周期以及对方信用等不可控的因素,源头仍会坚持按条计费。


很多人接到骚扰电话后,通常会质问对方是如何拿到自己的联系方式的。其实,即使他们想说,但也并不一定讲得明白。针对这种情况,留学顾问经过统一“培训”后,比较常见的话术是,我们市场部的同事给到你的联系方式,说你有留学的需求,所以问问看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这种情况下,对方要么生冷的拒绝掉,要么就被勾住了,很少人记得再去琢磨那个强大的市场部是个什么鬼。


经MKT了解,这些源头多样化明显,主要为掌握核心信息数据的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是内鬼)。这些人利用职务便利,毫无成本的获取用户数据用于。他们这种监守自盗的行为给客户埋下了处处陷阱:


1、留学或语言培训机构。很多家长表示,之前从未向任何机构咨询过相关业务,但是去过某家公司后,其他家机构打来的销售电话响个不停。很显然,在信息录入的某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任何一个能接触到客户的岗位都有可能。


2、学校。某些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授课老师,甚至负责教务系统的老师会被机构公关。甚至有一些学校领导入股校外培训机构,将学生信息向对方公开。


3、电信运营商。他们根据地区分类将电话号码打包卖给资源方或其他掮客,在北上广深这些留学群体基数大的地区风险最大。另外,那些方便管理、拨打免费的400电话,也有很大的操作漏洞。有些公司通过400咨询来的客户,很有可能转手就被运营商内部人员卖给其他机构。


4、其实ETS和BC也并不完全可靠。很多学生在刚刚报名托福或雅思考试后,就接到了资源方询问留学申请准备情况的电话。


5、作为备受留学机构青睐的异业合作伙伴,银行一直是个人信息外泄的重灾区,尤其是拥有高净值人群的私人银行。某些内部员工会利用登录会员系统的便利性,筛选并调出符合资源方需求的客户信息。


6、一些在搜索引擎有内应的“科技”公司。他们表示,只要通过某搜索引擎的手机端搜索过和留学、出国相关的字眼,系统就可以过滤出访客的手机号码。这项服务按月收费,每月供货三五千条很轻松。


7、网购出国考试培训相关书籍。这类买家的留学意向明显,他们登记的收货地址和手机号是特别有价值的信息。


8、线下活动。各种国际教育展上,部分机构聘用的兼职为了完成当天任务,与其他公司的兼职互相交换数据。


9、出国考试APP多如牛毛,不管功能丰富还是单一,多数需要手机注册。他们的目的要么是获得联系方式进行销售,要么是对资方拿用户数量、日活讲故事。往往教育公司开发的APP,数据库加密强度薄弱,或者在公司内部技术人员或技术外包人员主观意识下,用户的个人信息也难逃泄露的风险。



二、资源方处于链条中游,负责包装易货。相对于源头,他们更熟悉留学行业的运转模式,更了解机构的畸形需求。


通过向源头获取数据,再由自己的客服部进行高强度的外呼工作,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后,再推送给与其有合作的留学或培训机构。此处不赘述,详情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在留学行业,他们比百度更流氓》。


资源方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在这个产业链上影响巨大。MKT保守估算,每年资源方的产值(机构签约额)不下两亿。


在国家加大对信息犯罪打击力度的背景下,资源方前景堪忧。即使有些资源方尝试做校园活动或者百度竞价,以此来规避法律风险,但是因为高企的市场投入让他们难以为继,还是不免走回购买信息的老路。


三、接手资源方推荐生源,留学或语培机构负责应用变现。


和那些将个人信息用于电信诈骗不同的是,留学或语培机构获得的个人信息多用于广告推销。其实,如果机构不能提供靠谱的服务,打着教育的名义浪费学生时间和金钱,这比电信诈骗更可恨。让人揪心的是,现在客户信息已经有流向业外的趋势。一些已签约机构没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成了电信诈骗的香饽饽,这个群体有不错的家产,比较有想象空间。


在澎湃新闻的报道后,上海新东方随即发了通告。关于这个声明,MKT有几点要讲。


1、这个声明里有一处表述得特别恰当,就是“侵犯客户个人信息”。在刑法中,关于信息犯罪的法律条款曾有过一次修正,修正前此法条罪名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修正后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从非法获取到侵犯,对犯罪主体的行为有了更多的取证和限制。这是国家对信息犯罪的重视,也是对公民安宁权、隐私权予以保护的极大体现。


2、在顾某的这个案例中,应该审慎区分机构责任和个人责任,以及机构在其间究竟是既得利益的“帮凶”,还是单纯的受害方。


面对澎湃新闻采访,顾某表示这是机构默许的拓展工作资源的方式。上海新东方予以回应:出售客户信息是其个人行为,新东方也是受害者。


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确实有些老板会唆使员工用这个方式开辟市场。如果员工触及刑法高压线,那么老板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和《会计法》如出一辙,如果会计协助公司做假账同样会被追责。


3、传播渠道复杂多变,留学机构面临多重困境。市场、销售、教务、前台、老师等,任何一个可以接触到学生信息的岗位都有走在河边的风险。留学机构一方面要严守保护客户隐私的底线,一方面要坚持保障客户服务体验的初衷,另一方面还要疲于应对不法分子不断变换的勾连话术与渠道,权责利如何统一便是摆在机构面前的难题。欲追求客户信息保护的长效机制,须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治理模式,严惩从事监守自盗的行为,并从规范自身做起。


推荐阅读